有關於在異地生活,健康和運動的個人經驗。

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

德語語言學校心得

有人問我去哪間語言學校,該怎麼挑選,推薦哪間。

這很難斷定說哪間好,哪間不好,又或是老師好或不好;這個是很個人觀感的問題。

這跟每個人的喜好,學習經驗有關。

我只能用我自身的經驗嘗試回答這個問題,如果不覺得認同,那我只能說:「好吧,那就不認同吧」

首先,語言學校不重要,老師比較重要。

一間語言學校裡有很多老師,每個老師的上課風格都會有很大的差異。我自己就曾經上過那種紀律甚嚴的嚴肅老師。也有那種上課只讓同學胡說八道,亂講一通,完全不糾正的懶惰老師。

這個就需要同學們在上最剛開始的兩三堂課的時候,仔細觀察。


我提出自己的觀察重點

1. 講解時的方式是否能理解。當你不能理解時,老師是否能用不同的方式解釋。
以前做學生時,就算問老師問題,老師也是重複再講一次。那這個根本就是浪費彼此的時間,就是因為他解釋的方式聽不懂,所以才會發問。

如果老師無法做到用不同的方式和例子做解釋,又或是不管怎麼說都無法理解,那可以考慮是否要換老師,或是降級等其他對應方式。

2. 當練習口語時,老師是否有花時間糾正文法和發音。最起碼每一個同學都要聽過一次和糾正。我有遇過有的老師,在小組練習時,完全不去糾正,觀察兩天後,決定換老師。

3. 上課用的是較傳統的抄書,還是比較活潑,用不同的遊戲或是練習來記憶文法和單詞。這個是很個人喜好的問題了。我不介意上課速度偏慢,但是大量的口說,製造出情境,甚至一些口語小測試,都是我偏好的教學方式。

4. 上完課後的隔天,觀察自己還想不想去上這個老師的課。
這點我要解釋一下,有時候我們喜歡或討厭,真的很主觀,無法用客觀來評量。 我的評量法是: 只要想到上課就很厭煩,那就可能表示: 1. 課程難度太難,跟不上 2. 不喜歡這個老師的風格。3. 純粹懶惰。 這時候我會去上一次課程,藉此來仔細評量是否要換老師,或是做出相對應的判斷。

選擇老師的時候,最先要了解自己的喜好,和吸收方式。如果不清楚的話,就只能慢慢摸索了。總之,這個真的是很個人很主觀的,要自己試試看才知道。


再者: 中文教德文比較好,還是德文教德文比較好

我自己是沒有經歷過用中文教德文的經驗。因為我覺得早面對晚面對用德文生活,早開始和晚開始都一樣。外加以前有學習其他外語的經驗(西語和法語),大概知道剛開始學習語言的步驟,所以初級a1程度就自己在家裡自修,只有到了a2才開始上課。

可是平心而論,如果我以前從來沒有學過其他外語,那我可能會選擇用中文開始上德文。

我有同學之前是上用中文教學的學校,把a1,a2上完後,才轉來德語教學的學校。她認為這對於文法的基礎打底上,很有幫助。

但是進階到中階程度後,建議還是用德文上德文,口語和聽力進步比較快。

另,我很想要提一點。我同學中很多人強烈依靠手機翻譯單字,而忽略了老師在台上的講解。個人覺得這點是很可惜的,少聽一次就是少一次練習的機會,而用手機查單字,是可以回家再作的事情,拿上課的寶貴時間這樣用,覺得很可惜。

再補充一個我自己學習的心得:

學習文法第一步是建立於了解上,但是真正的要訣還是多聽多用,用久了變成習慣,講出來的自然就是正確。(對不起,很老調)

最後: 降級不可恥

如果老師告訴你,你的程度可能上目前課程太困難,最好降一級上課。 很多人都是抱持著受傷和拒絕的態度。

語言學校不是大學或是高中,沒有那種留級的東西,老師只是很誠實地告訴你,目前來說甚麼樣的選擇對你比較好,不是否定學生。

我的班上有同學完全聽不懂,做練習的時候常常臉色很茫然。很明顯的,這同學需要降級的課程,目前的課程太困難,他跟不上進度。再繼續上下去,只是浪費自己的金錢和時間。

在語言學校裡師生間的關係,我的認知裡,是比較像是工作夥伴的關係,比較平等的關係。  用這樣的觀點去思考,那麼學習就不只是老師的責任,我們作為學生夥伴,也需要努力來一起達到目標。

學習小技巧

剛接觸德文或是任何一個語言時,那個資訊量都很大,讓人無法記憶和消化。所以學習的時候,整理分類技巧才是學習的重點。我會買兩孔夾的大檔案夾,並且購買許多當成分頁的硬紙板,當作文法的分類隔板。每次的分類都像是複習一樣。




練習口語對話,除了上課練習外。我也建議參加一些志願義工的活動,大多參加義工的人是已經退休的老先生老太太,我覺得老先生太太的說話速度也比較慢,大多也很有耐心。練習口語又可以幫助人。 怎麼想都覺得很划算。


以上,就是我的一點點學習心得,和挑選德語老師的想法。希望對大家有幫助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